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启迪与思考

2024年 11月 19日

10月26日早晨8时30分,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南四楼N100学术报告厅开幕。来自全国的数十名专家、设计师出席,近两百位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牵头主办,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协办。

会议阐述

为使“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得到具体落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本次研讨会以“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邀请业内知名建筑师和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校园研究成果、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探索理论和实践层面实施健康校园的路径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创作提升校园的健康性能,为营造健康校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期更好地服务健康校园建设。

会议议程

会议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新建筑》杂志社主编李晓峰教授对本次会议目的与安排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出席嘉宾。李晓峰教授对本次出席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本次会议的开展表达了极高的期待。接着,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斯波院长进行了论坛上半场的主持。

——刘玉龙:人文视野·理性设计

刘玉龙总建筑师认为教育建筑应超越结构和外观,成为富有氛围的场景。他强调建筑师应创造能容纳多样活动的场景。他分享了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项目,特别提到在山东农业大学项目中,通过特殊设计,将教学楼转变为具有故事感的场景。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立敏:时空互联

江立敏总建筑师解释了“时空互联”概念,强调空间流动与时间的关联,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校园空间设计。他提出,杰出的建筑设计应体现整体性和流动性,创造立体路径,为使用者带来独特体验和韵律感。江立敏以中科大高新园区公共连廊项目为例,阐述了他对空间的理解,认为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异质空间的融合能够连接校园中的不同部分,创造新的时空组合和交互机会。

中科大高新园区公共连廊

——邱文航:路径与空间

邱文航总建筑师指出,尽管标准化教学空间难以改变,但可以调整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即非正式交互空间。他领导团队在传统设计中融入新思路,将交通线转变为连接空间的路径,创造出超越传统模式的空间效果。以武汉市光谷第五高级中学为例,他解释了这一理念。建筑主体设计如同植物的静脉,旨在让使用者能迅速抵达主要功能区。通过塑造主路径,团队连接了二十多个空间,为学生日常探索提供了惊喜。

武汉市光谷第五高级中学

——高安亭:自然与社群

高安亭在讲座中提出新校园设计九要素,包括高密度校园、城市融合、空间更新、育人空间、绿色环境、自然风格、安全韧性、文化地域和设计重构。他强调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多元价值和发展新范式的重要性,并以操场为例,讨论了校园设计中的自然与社群关系。目标是创造可持续的健康校园,使绿色环境可接触、可体验,并将学习交流场所发展为第三教室。

——吴钢:构建可持续的平常校园空间

吴钢总认为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美,并强调建筑应融入社会和自然。他分享了维思平在教育建筑设计方面的经验,如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设计理念,以及在健康校园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如太阳能光伏板和环保材料。他强调现在是推动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时刻,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设计。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核心区综合体

——Georg Pichler:第三空间

海茵建筑合伙人Georg Pichler进行了关于“第三空间”的讲座。他首先介绍了HENN建筑事务所,强调了建筑在社会表现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网络体系建筑的概念,强调空间中交互的普遍性。Pichler还探讨了绿色建筑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包括LEED、DGNB和BNB等认证体系,并通过西湖大学和深圳某高校的案例展示了可持续性和高质量福祉的设计。最后,他分享了都市桃源七境项目,该项目通过节能的主动和被动方法,创造了一个高效能的景观街区。

——邱慧康:建校更是造园

立方设计创始人邱慧康以史蒂文·霍尔的观点开启讲座,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深刻联系。他介绍了三个学院项目,包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的改扩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组团设计,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的山水理念。邱慧康强调,建筑应与环境相呼应,而环境则能提升建筑的品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改扩建项目

——刘剀:健康校园研究与实践

刘剀教授以“健康校园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的讲座结束了系列讲座。他强调了建设健康校园的必要性,包括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刘教授介绍了健康校园环境影响、恢复性和韧性校园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分享了健康中小学评价标准的编撰经验及研究团队的实践探索。他指出,在21世纪的背景下,学校需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重视师生健康,以满足校园发展的需求。

论坛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原上台发表讲话。他表示本次会议开展十分圆满,并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设计师、老师和同学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至此,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结束。我们下次再见!

启迪与思考

参加此次健康校园研讨会后有什么感悟?

   建筑二院一级注册建筑师王飞:

  邱文航前辈从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出发,在校园内打造了丰富的动线空间,通过与景观融合的动线,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开拓,进取的原生行为,也使得原本清晰的空间边界被模糊,重新定义。因为路径是自由的,空间也必然是自由的,可以看到这种独特的设计纲领,在一些复杂,异形的项目用地里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安亭前辈则是通过在城区里的校园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紧张的用地内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带着脚铐翩翩起舞。将大型的运动场直接托举起来,下面的空间可以得到很好的重复利用,看似不平常,不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一些紧张的项目用地内起到了奇效,在解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奇异的城市空间,为我们年轻的业界后辈开拓了设计边界。

   建筑五院创作中心主任邱磊:

   维思平董事长吴钢先生及海茵建筑合伙人Pichler两位专家分别从“构件可持续的平常校园空间”及“第三空间”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吴总让我们对建筑和生态,建筑与材料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Pichler老师则主要以西湖大学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了建筑和环境相融的重要性。

   深圳立方创始人邱慧康先生以三个学院的竞赛,引出“建校更是造园”的主题,将环境、建筑和人的相互关系阐释得简单易懂。几个案例强调了尊重环境、保护山水的重要性。最后研讨会的发起人,刘凯教授从建筑理论的层面,为我们带来了“走向健康校园”的主题演讲。讲座提到了韧性校园的理念,让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要考虑使用者本身的心理感受。


会后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教育建筑方面有什么思考?

  建筑二院院长刘文骏: 

   在教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将文化和人文要素融入其中。他们深入研究历史脉络,从中汲取灵感,并站在当今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之上,细致地从空间形式、流线组织等方面入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分享了许多新鲜且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丰富了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还提升了教育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在这样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教育建筑不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而是成为了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摇篮。设计团队通过精心规划的多功能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育环境更加人性化。此外,考虑到教育建筑的长期使用,设计中还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元素,如使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等,确保建筑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持续地为教育事业服务。通过这些综合性的设计策略,教育建筑得以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传递出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

  建筑二院一级注册建筑师王飞:

   作为一个在建筑行业工作了十多年的建筑师,在听他们分享案例的同时,似乎也看见了自己在创作中不断挣扎的,突破自己认知局限的过程。独特的创作视角,也给自己很多的启发。漫漫长路,静心索道,以平实的心态,沉浸在创作中的每一天。   参加这次研讨会,听那些前辈们讲他们的故事,我好像也看到了自己在设计上不断尝试、打破自己旧想法的那些日子。他们的创新点子给了我很多灵感。我觉得,建筑不只是材料的堆砌,它还能传递很多情感和文化。每次设计,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我开始琢磨,怎么在我的设计里加入更多的人情味,让建筑不只是冷冰冰的,而是能和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这样的思考,让我在以后的项目里更加注重细节,也更加尊重环境。我希望我们的设计能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的温暖,让空间变成大家交流感情的好地方。

校园建筑设计如何适应未来可能的变化和需求?

建筑二院高级工程师张峰:

1.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设计时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以适应未来的改变和扩展。例如,可以使用可移动的分隔墙或灵活的空间布局来应对不同的使用需求。考虑未来技术升级的可能性,为新的设备和系统预留安装空间。

2. 可持续性与环保:

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如绿色屋顶、太阳能板和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考虑雨水收集和废水再利用系统,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智能技术集成:

融入智能家居和智能建筑技术,如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可以优化建筑运营效率,提供更安全、舒适和高效的环境。设计时考虑未来技术的兼容性,确保系统能够轻松升级和扩展。

4. 无障碍设计:

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确保建筑空间对所有用户都是友好的,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无障碍设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5. 社区与连通性:

设计应促进社区互动和连通性,如设置共享空间、多功能区和开放的户外空间。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的连接。

6. 应对气候变化:

考虑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飓风、干旱和热浪)对建筑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防护措施。采用适应性强的建筑形式,如可调节的遮阳系统、灵活的排水系统和耐候性强的建筑材料。

7. 未来工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远程工作和共享办公的兴起,设计应支持这些新型工作模式。设置灵活的办公区域和协作空间,以适应团队规模和需求的变化。

8. 长期维护与管理:

设计时考虑建筑的长期维护成本,选择耐用且易于维护的材料。设计易于管理的建筑系统,如自动化监控和报警系统,以降低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在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灵活性、可持续性、智能技术、无障碍设计、社区连通性、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模式转变以及长期维护与管理。通过全面而前瞻性的设计,可以确保建筑在未来的使用中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通讯员:何智努
编辑:何智努
校对:申安付
审核:王斯波

最新

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启迪与思考
《当代木构的思考与实践》-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交流会”主题报告
明星建筑师汤鹏学术分享交流会成功举办
助力荆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荆门市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4—2035年)》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会
第四届高质量医疗建筑设计大会圆满进行
华科资管深入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调研